-
长沙高新区行政审批改革助推产业项目加速落地
长沙高新区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强化招商引资双轮驱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5年,园区以精简审批事项和优化服务流程为核心,同步推进9个新产业项目开工建设,8个项目竣工投产,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 一、行政审批改革突破制度壁垒 长沙高新区全面推行权力清单管理,将原有15个部门涉及的368项审批事项压缩至239项,非行政许可类别全部取消。新审批流程于2015年正式实施,实现审批时限平均缩短40%,企业申报材料减少30%,为项目快速落地奠定制度基础。 二、产业项目建设呈现集群效应 园区重点布局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五矿·麓谷科技产业园、航天环宇等9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规模超70亿元。其中乔治海因茨航空制造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刷新园区项目建设速度纪录。 三、竣工项目释放产能潜力 远大住工二期、恒凯环保等8个竣工项目总投资15.7亿元,涵盖装配式建筑、环境治理等新兴产业方向。这些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91.9亿元,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四、服务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长沙高新区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通过提前介入预审、专人跟踪督办等措施,确保从项目签约到投产各环节无缝衔接,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5%以上。
2025-08-27
-
长沙金霞经开区多部门联动优化进出口通关环境
近日,湖南省多部门联合在长沙开福区金霞经开区开展专题调研,围绕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此次行动是湖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的重要实践,通过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为外贸企业提供更高效的通关服务。 一、进口食品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自2016年起,湖南省对金霞经开区进出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的进口食品实施"绿色通道"机制。该机制通过现场快速查验和核放,将平均通关时间从7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创新实施"中文贴标后移"模式,除特殊样品外,允许入境预包装食品在上架销售前完成贴标,此举每年可为企业节省仓储、人工等综合成本约200万元。 二、烟花爆竹出口开辟国际物流新通道 作为全国烟花爆竹主产区,湖南省每年向欧洲和中亚出口约8600标箱相关产品。传统海运模式需45天运输周期,现通过"湘欧快线"中欧班列运输可缩短至15天左右。浏阳市已联合相关部门启动铁路出口专项计划,该通道建成后预计将提升湖南省对欧出口份额10%以上。 三、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 调研中特别关注了跨境电商监管场所的数字化升级。通过应用智能查验设备、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实现进出口商品"无感通关"。目前园区已建成覆盖报关、物流、支付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单票货物处理时效提升60%。 四、跨部门协同机制持续完善 湖南省建立由商务、海关、交通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解决企业通关堵点。针对重点产业实施"一业一策"服务,2023年以来已为装备制造、农产品等特色行业定制20余项便利化措施。 五、企业获得感持续增强 园区内某食品贸易企业反馈,通关时效提升使其冷链物流成本下降30%。烟花爆竹企业表示,铁路运输方案可使资金周转率提高2倍。这些实质性利好正吸引更多外贸企业向金霞经开区集聚。 此次调研形成的"通关提速十条"措施将于近期全面实施,预计推动湖南省年度外贸进出口额增长5个百分点。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跟踪政策落地效果,动态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2025-08-27
-
长沙经开区国土分局高效供地助推重大项目落地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国土分局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服务效能,为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依法依规推进供地工作,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顺利落地,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为满足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国土分局建立重点项目用地清单,优先保障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等领域的土地供应。其中,千山药机、中铁建重工盾构机、长丰猎豹汽车等项目的建设用地得到高效批复,确保了项目按期开工。针对黄金小镇等新兴业态项目,同步推进土地挂牌前期准备工作,形成“成熟一批、供应一批”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提升效率 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推行“容缺受理”机制,国土分局将工业用地供应周期压缩20%以上。同时,建立动态巡查制度,对已供土地开发进度进行跟踪督导,杜绝闲置低效用地现象。此外,结合园区产业规划,划定集约用地标准,引导企业采用多层厂房设计,平均容积率提升至1.5以上。 三、强化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在保障重点项目基础上,国土分局定期梳理具备开发条件的存量土地,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开展精准推介。2023年推出的两宗新型产业用地(M0)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吸引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参与竞标。这种“以需定供”的模式,既提高了土地成交率,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集聚。 四、深化服务改革创优营商环境 推行“交地即交证”服务,实现土地交付与产权登记无缝衔接。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联合开展项目选址预审,避免企业因规划调整造成的投资风险。2022年以来,累计为30余家企业提供全流程用地指导,平均缩短手续办理时间15个工作日。 当前,长沙经开区已形成“规划引领—精准供地—全程监管”的闭环管理体系。下一步,国土分局将继续聚焦产业需求,探索弹性年期出让、混合用地等创新模式,为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更高效的土地要素支撑。
2025-08-27
-
长沙开福区黄兴北路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全球招商
作为长沙市重点城市更新工程,黄兴北路棚户区改造项目近日启动全球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定位为集高端商业、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00亩,将打造成为开福区南部核心商务区。项目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计划建设商业步行街、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等业态,全面提升区域商业能级和城市形象。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黄兴北路棚户区位于长沙主城核心地带,紧邻轨道交通1号线与6号线换乘站,周边三公里范围内覆盖市级行政中心、金融商务区等城市重要功能区。根据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该地块已纳入2023年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清单,规划容积率6.0,建筑限高200米,未来将形成超高层建筑集群。 二、功能布局对标国际标准 项目规划采用"立体城市"设计理念,地下空间拟开发三层,包含大型停车场和商业设施。地面规划建设长达800米的生态步行街,引进国际一线零售品牌;超5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将配置智能物流系统;两栋超高层塔楼分别定位为企业总部基地和金融服务中心,配套五星级酒店已有多家国际管理公司表达合作意向。 三、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长沙市为此项目专门出台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开福区成立工作专班,提供从土地整理到项目竣工的全周期服务。根据测算,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创造逾万个就业岗位,年税收贡献将超15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拆迁补偿工作,土地达到"七通一平"标准。 四、产业导入聚焦高端服务 重点引进跨国企业区域总部、高端商务服务机构等业态,已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达成初步入驻意向。项目特别规划科技创新孵化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和国际化医疗教育设施。专业市场研究机构评估显示,该区域商业价值在未来五年有望实现翻倍增长。 五、可持续发展特征突出 设计方案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预认证,将采用光伏幕墙、雨水回收等环保技术。交通规划方面,拟建设直达机场的快速巴士专线,并配置3000个共享单车停车位。文化保护方面,将对区域内3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改造,融入现代商业空间。 该项目预计2024年完成土地挂牌,目前已有来自东南亚、欧洲的多家投资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开福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严格遵循公开透明的招商流程,确保项目成为长沙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杆之作。
2025-08-27
-
长沙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多元文旅新标杆
长沙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近期启动招商引资计划,拟通过独资或合作开发模式,引入优质资本与专业运营团队,共同推进集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达2635万美元,旨在成为中部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性工程。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依托千亩湖域资源及周边生态基底,规划建设水上娱乐中心、高端度假酒店、有机农业体验区等六大功能区。项目强调“生态优先”,通过苗木栽培、水产养殖等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配套旅游地产开发,形成“游居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产业融合创新路径 1. 文旅+康养:引入国际品牌管理机构,开发湖滨康养公寓与中医理疗中心; 2. 农业+研学:打造亲子农耕体验基地,联动周边学校开展自然教育课程; 3. 体育+休闲:建设水上运动赛事场地,定期举办帆船、垂钓等竞技活动。 三、投资合作优势分析 项目享有长沙市“文旅强市”政策支持,土地指标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已实现“七通一平”。投资方可选择整体开发或分模块运营,合作方式灵活。目前已有东南亚企业与国内文旅集团参与前期洽谈。 四、区域经济带动预期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800个,间接拉动餐饮、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增长。望城区政府将配套升级交通网络,开通直达景区的旅游专线。
2025-08-27
-
长沙望城团头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启动招商引资
长沙望城区依托团头湖优质自然资源,正式启动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向社会开展招商引资。该项目规划整合7000余亩水域及周边乡镇资源,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示范区,有望成为长株潭都市圈近郊旅游新地标。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团头湖地处望城区西北部,与靖港镇、乔口镇、格塘乡及宁乡市、益阳市交界,水域面积达7000余亩,平均水深2米,经专业机构检测,水质长期保持国家Ⅱ类标准。湖区周边30公里范围内覆盖5个特色乡镇,区域内交通网络完善,距长沙主城区车程约50分钟,具备发展城郊型休闲农业的先天条件。 二、生态基底扎实 湖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现有野生鱼类28种、水生植物19科42种,越冬候鸟种群数量连续三年增长。2021年实施的湿地修复工程已建成生态护岸12公里,环湖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3%。当地明确禁止工业项目入驻,为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渔业提供了无污染环境保障。 三、产业规划科学 根据备案方案,项目将分三期建设:一期重点开发智慧渔业体验区与有机果蔬种植基地;二期建设湿地研学中心、生态民宿集群;三期完善环湖慢行系统与水上运动设施。特别规划200亩科技农业示范区,引进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 四、政策支持明确 望城区将该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投资者可享受土地流转补贴、基础设施配套等7项扶持政策。2023年新修订的《长沙市休闲农业管理办法》明确对生态型农旅项目给予最高20%的固定资产投资补助。 五、市场前景广阔 长沙都市圈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已突破8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目前已有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表达合作意向,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年内启动。 六、可持续发展保障 开发方承诺严格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水域面积不缩减、水质标准不降低。规划中预留30%生态缓冲区,建立湖体生态监测预警系统,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2025-08-27
-
长沙新能源汽车峰会启幕 全球产业链集聚对接
湖南省以举办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与发展峰会为契机,正加速推进招商引资与产业链升级。本次峰会吸引11国147家企业参与,涵盖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及世界500强企业,通过专题论坛、项目签约等形式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助推长沙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高地。 一、战略定位凸显产业雄心 作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关键举措,此次峰会聚焦全产业链资源整合,重点推动长沙与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的技术合作与资本对接。会议设置高层对话、投资环境推介、创新论坛等板块,系统性展示湖南在电池材料、电驱系统、智能网联等领域的产业基础。 二、国际化平台聚合优质资源 参会企业覆盖美、德、日等汽车工业强国,包括多家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展览专区汇集比亚迪、广汽三菱等知名品牌最新车型与技术成果,同期发布101个产业链招商项目,涉及智能工厂建设、研发中心设立等高端环节。跨国咨询机构参与前期项目匹配,提升合作精准度。 三、全链条生态加速成型 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等产业载体将集中展示配套能力,本地46家零部件企业参与技术对接。峰会特别设置电池回收、充电设施等专题研讨,呼应全球产业绿色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等项目,补强区域产业链关键环节。 四、创新驱动培育新增长极 会议期间举办的产业论坛将探讨自动驾驶、氢燃料等前沿方向,长沙理工等高校科研团队参与技术路演。首批签约项目聚焦智能座舱、轻量化材料等领域,部分成果拟在湘江新区实现产业化。配套政策涉及人才引进、测试认证等支撑体系优化。 此次峰会通过"展洽结合"模式,构建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全周期合作网络。长沙凭借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与中部交通枢纽优势,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节点城市。后续将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持续跟踪项目落地进展。
2025-08-27
-
长沙雨花区文创产业标杆企业中惠旅的创新实践
在长沙市雨花区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引资成果中,中惠旅智慧景区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全域旅游运营模式与体验经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区域文创产业十大领军企业榜单。这一荣誉标志着企业在文旅融合领域的探索获得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认可,也为区域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一、创新基因奠定行业领先地位 中惠旅以六大核心系统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包括智慧景区管理系统、三自管理体系及文旅人才培训机制。其首创的"有核有链有融合"运营模式,通过整合石牛寨玻璃桥、石燕湖生态公园等20余个景区资源,形成覆盖规划设计、营销推广、管理输出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这种将文化创意深度植入旅游场景的实践,有效提升了景区的内容附加值。 二、技术驱动重塑文旅体验边界 企业将数字技术作为文创赋能的重要抓手,开发的O2O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体验闭环。在湄江地质公园等项目中,通过AR导览系统、智能票务管理等技术应用,使传统自然景观衍生出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这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为行业提供了景区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样本。 三、产业协同激活区域经济动能 作为近4万家企业培训服务供应商,中惠旅搭建的文旅生态圈带动了餐饮、住宿、研学等配套产业发展。其在雨花区建立的文创人才孵化基地,每年输送超过500名专业运营管理人才,形成"创意-转化-就业"的良性循环,间接促进区域文旅产业能级提升。 四、政策赋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雨花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的领军企业评选,重点考察企业的模式创新性、产业带动力和社会贡献度。该机制既是对中惠旅等企业创新实践的肯定,也通过树立标杆引导更多企业参与文创产业生态构建,最终实现"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集群"的示范效应。 此次评选结果反映出长沙市文创产业正从单一内容生产向"文化+科技+旅游"的复合型模式转型。中惠旅等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与体验创新,不仅验证了文化创意与传统业态融合的商业价值,更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2025-08-27
-
长沙高新区:湖南固投增长背后的产业升级密码
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的背景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最新数据显示,1-5月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37.67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国有投资增速达23.1%,民生工程投资表现尤为亮眼,增幅超过40%。这一成绩反映出湖南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领域的综合布局成效显著,长沙高新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成为拉动投资的核心引擎。 一、国有资本主导基础设施升级 国有投资2651.8亿元、同比增长23.1%的表现,凸显湖南在重大战略项目上的投入力度。长益常高铁、洞庭湖生态修复等省级重点项目加速推进,长沙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三期主体结构施工,湘潭港铁水联运枢纽投入试运行。此类项目不仅完善了交通物流网络,更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民间投资聚焦先进制造业 尽管民间投资4933.89亿元、5.1%的增速相对平稳,但结构优化特征明显。衡阳特变电工智能工厂、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等项目中,民间资本占比超六成。值得注意的是,三一集团在长沙经开区的18号智能工厂二期追加投资35亿元,重点布局新能源工程机械生产线,反映出市场对湖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信心。 三、民生工程投资增幅领跑 42.9%的民生投资增速背后,是湖南"十大民生实事"的集中落地。长沙红星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的73%,郴州西城片区棚改惠及居民1.2万户。卫生健康领域表现突出,湘雅医院新院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医学中心等18个省级医疗项目同步施工,公共卫生补短板资金到位率较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 四、房地产投资实现结构性回暖 房地产开发投资930.6亿元、5.4%的增长中,保障性住房贡献率达39%。长沙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以购代建"政策消化存量房2.1万套,株洲、常德等地人才公寓建设进度超前。市场监测显示,5月末全省商品房去化周期较年初缩短1.8个月,刚需购房占比提升至67%。 五、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深化 从地域分布看,长株潭都市圈吸纳总投资占比达42%,其中湘潭经开区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单月完成投资额创历史新高。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引进珠三角项目83个,邵阳东盟科技产业园实现跨境产业链闭环。湘西地区文旅融合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31%,张家界旅游轨道交通等特色项目进展顺利。 六、绿色投资成为新增长极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全省风光电项目投资额突破280亿元。益阳沅江水面光伏电站二期并网发电,娄底涟源百万千瓦级储能电站启动建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宁乡高新区新型储能材料产业集群已吸引17家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从锂矿加工到电池回收的完整生态。 当前湖南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国有引领、民生提速、制造升级"的鲜明特征,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优势产业,正逐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动力系统。随着夏季施工旺季到来,全省重点项目库还将有217个亿元以上项目陆续开工,为经济持续回升夯实基础。
2025-08-27
-
长沙领跑湖南经济版图:长株潭贡献超四成增长
在湖南省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各市州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实现协同增长。2016年,全省经济总量千亿级市州达12个,其中长沙以突破9000亿元的产值成为核心引擎,长株潭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半数,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 一、经济总量梯队分化明显 长沙作为唯一接近万亿规模的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近30%,岳阳、常德等5市州紧随其后,形成2000亿元以上次级梯队。值得注意的是,湘西地区虽总量偏低,但增速与洞庭湖板块持平,反映出后发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区域增长极效应持续强化 长株潭地区以9%的增速领跑全省,其13681.87亿元产值产生的44.4%贡献率,凸显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的集聚效应。环长株潭城市群扩展至25475.62亿元规模,8.4%的增速覆盖了全省77.9%的经济增量,成为辐射带动的重要支点。 三、多板块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 湘南地区凭借8%的增速,在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洞庭湖区域依托生态经济实现7540.60亿元产值;大湘西地区则通过文化旅游等产业推动5345.64亿元产值的形成,三大板块贡献率合计达55.6%,构建起多元支撑体系。 四、增速梯队揭示发展动能 长沙9.4%的增速位居榜首,湘潭与郴州以8.2%并列第二,三市合计拉动全省增速提升2.3个百分点。这种阶梯式分布表明,创新驱动型城市与传统工业城市正在形成互补发展态势。 五、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各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与拉动点数呈现正相关,长株潭每1%增速带动全省0.39个百分点增长,环长株潭城市群每1%增速影响全省0.74个百分点,反映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协作的深化成效。
2025-08-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