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铜官窑与湘江地标建筑群获省级设计殊荣
2016年,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的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揭晓,14个项目凭借人文与自然的创新融合斩获一等奖。这些项目从镇湘楼的文化地标营造,到长沙铜官窑管理中心与觉华山的生态共生,再到沪昆高铁跨京广转体斜拉桥的技术突破,均体现了建筑勘察设计领域在招商引资与地域特色平衡上的卓越探索。 一、地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共生典范 长沙铜官窑管理中心以半围合式布局嵌入觉华山山体,既保留湘江景观视野,又通过退让空间解决功能需求。该项目借鉴唐代窑址文化符号,采用斜坡屋顶与本地石材,使建筑群与丘陵地貌形成梯度呼应。同期获奖的镇湘楼通过提取传统阁楼斗拱元素,以现代钢结构重塑文化地标,其基座平台与湘江堤岸的衔接设计获评"最佳地形利用案例"。 二、交通基建的技术与美学双重创新 沪昆客专上跨京广高铁转体斜拉桥作为国内首例大跨度高铁转体工程,采用不对称斜拉索设计降低对下方京广线运营干扰。评审专家指出,该桥塔造型融入竹节意象,与湖南生态文化符号形成暗合。同期入选的还有长株潭城际铁路地下车站,其穹顶采光井通过菱形网格模拟岳麓山枫叶纹理,实现功能性与地域美学的统一。 三、丘陵地形适应性设计成评选焦点 获奖项目中超过60%运用了地形梯度处理技术。除铜官窑管理中心外,郴州西站综合体通过阶梯式绿化平台消化15米高差,湘潭体育中心采用覆土建筑形式将训练场馆隐入山体。评审委员会特别强调,这些设计在土方平衡、雨水收集等方面的创新,为湖南山地城市建设提供了范本。 四、绿色技术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多个获奖项目引入被动式节能设计。衡阳工业博物馆利用陶土砖空腔结构实现自然通风,常德沅江风光带栈道采用竹钢复合材料减少生态扰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一等奖项目均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其中长沙梅溪湖艺术中心的地源热泵系统节能效率超出行业基准值28%。 此次评选反映出湖南建筑设计行业正从单一功能导向转向人文、生态、技术的多元融合。湖南省勘察设计协会表示,获奖项目将被纳入省级建设技术推广目录,为后续城市更新与产业园区开发提供参考。
2025-08-28
-
长沙推进百万户表改造工程筑牢饮水安全防线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长沙近年来将供水系统升级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民生项目。2023年启动的百万户表改造计划,旨在通过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和二次供水系统升级,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一、水厂提质扩容工程加速实施 2023年长沙现有9座水厂全面启动现代化改造,其中第 二、第四水厂率先完成深度处理工艺升级,新增臭氧活性炭过滤系统。第 三、第八水厂在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设备调试,新建的第六水厂已具备日均40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第一水厂和第七水厂的改造工程预计2025年竣工,雷锋水厂新建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二、户表改造破解二次供水难题 针对老旧小区供水管网老化问题,2021年起长沙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10亿元,完成50余万户智能水表安装。改造后的供水系统采用食品级不锈钢管材,配套远程监测终端,可实时发现水质异常。剩余50万户改造任务将分阶段推进,计划2027年前实现城区直供水全覆盖。 三、水质监测网络持续完善 长沙在2023年建成供水调度指挥中心,整合9个水质监测站、278个在线传感器数据。每日对106项指标进行检测,重点管控重金属、有机物等关键指标。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管网末梢水综合合格率达99.2%,较改造前提升3.6个百分点。 四、智慧水务平台赋能精细管理 通过部署物联网智能水表,长沙已构建覆盖2000个监测点的智慧供水网络。该平台可自动分析区域用水规律,2024年成功预警37起管网渗漏事件。未来三年还将接入气象、地质等数据,建立供水应急调度AI模型,进一步提升极端天气下的供水保障能力。
2025-08-28
-
长沙高新区茶企风华致远以司歌传递产业文化
作为湖南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风华致远(湖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推动茶产业升级,其企业司歌成为展现"茶文化输出战略"的重要载体。 一、企业定位与司歌创作背景 风华致远以"筑世界茶梦,传中华茶魂"为战略目标,构建了覆盖茶叶种植、研发加工、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融入司歌创作,通过音乐形式诠释"茶企集团化运营"的现代发展理念。 二、司歌内容与企业价值观契合度分析 1. 歌词层面:采用"风华正茂,宁静致远"的藏头句式,呼应企业名称与"诚信规范"的经营理念 2. 旋律设计:融合传统民乐元素与现代编曲手法,体现"研发创新"的科技属性 3. 精神传达:副歌部分"筑梦"主题重复强化,对应"做强茶产业"的企业使命 三、文化传播与产业协同效应 该司歌在长沙高新区各类经贸活动中作为企业形象展示环节的固定内容,其传播效果体现在: - 提升消费者对"全产业链茶企"的认知度 - 强化"茶文化国际输出"战略的符号化记忆 - 促进企业"和谐共生"理念在行业内的扩散 四、行业示范价值评估 风华致远通过司歌这种文化载体,为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1. 开创"企业音乐IP+产业推广"的融合模式 2. 验证文化软实力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赋能作用 3. 探索中国茶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多元路径 目前,该企业已形成"音乐作品-品牌价值-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机制,其经验为长沙高新区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案例。
2025-08-28
-
长沙高新区企业强强联手布局睡眠经济新赛道
在长沙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果加速落地的背景下,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湖南中纵联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施力普控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互联网+实体"新生态,共同拓展规模近500亿元的健康睡眠市场,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科技企业与睡眠产业龙头跨界融合 作为中国移动互联平台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湖南中纵联联依托其自主研发的生活服务数字化平台,在智慧社区建设和公共安全系统运营方面积累深厚技术储备。施力普控股作为专注睡眠健康领域的企业,其产品线融合了国际睡眠医学研究成果,已建立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此次合作标志着长沙高新区在培育新兴产业跨界融合方面取得突破。 二、数字化赋能睡眠健康产业升级 根据行业研究显示,中国约四成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催生出庞大的健康睡眠消费需求。合作双方将重点推进三个领域的深度协同:首先是渠道资源共享,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门店的联动,扩大市场覆盖半径;其次是技术互补,将智能监测系统应用于睡眠质量评估;第三是数据互通,建立用户健康档案的大数据分析模型。这种创新模式有望改变传统家居用品行业的运营逻辑。 三、构建双循环市场发展格局 施力普控股此前已成功开拓港澳台地区市场,此次合作将借助湖南中纵联联的数字化能力,加速内地市场布局。双方计划在三年内实现两个战略目标:一方面通过智能床垫等核心产品打入中高端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开发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家居系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实体产品+数字服务"的模式,正成为家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四、政企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是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园区将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更多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随着健康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睡眠产业有望成为长沙高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2025-08-28
-
长沙桂花坪E13地块低密生态住区招商启动
作为长沙市天心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桂花坪E13地块由天城置业主导开发,拟打造以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为核心特色的生态居住区。项目毗邻园艺公园与成熟社区群,规划高度限制与景观资源相结合,为区域城市更新提供新范本。 一、区位优势凸显发展潜力 项目位于天心区刘家冲路与沙场路交汇处东北侧,半径1公里内覆盖景欣花园、富景园等五个建成小区,形成稳定居住氛围。西侧园艺公园占地约12公顷,构成天然氧吧资源,东向3公里可达湘府文化公园,生态配套优势显著。目前地块周边公交线网待完善,但规划中的地铁8号线支线拟设站距项目800米,未来交通能级将获提升。 二、规划指标锁定高端改善需求 30亩用地采用0.6超低容积率设计,较周边住宅项目低40%以上,50%绿化率超出长沙市新建住区标准12个百分点。15米限高规定确保建筑以4-5层低密形态呈现,与西侧公园景观形成视觉通廊。参照同类项目开发经验,该指标适宜打造花园洋房或叠拼产品,弥补片区高端改善型住房缺口。 三、配套升级激活区域价值 地块500米生活圈内现有社区商业体量约2万方,南侧家具市场集聚区可转型为文创产业园。教育配套方面,2公里范围内分布两所区重点中小学,2023年新建的桂花坪第二小学已投入使用。医疗资源以3公里内的三甲医院分院为核心,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四、政策红利助推投资机遇 长沙市2024年出台的"南部新城建设三年行动"明确将桂花坪片区列为城市双修试点,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天心区同期发布产业招商白皮书,对引入智慧社区系统的开发商实施税收阶梯减免。该项目作为片区仅存的低容地块,可叠加享受市级与区级政策优惠。
2025-08-28
-
长沙金霞经开区打造多式联运物流加工新高地
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正通过招商引资加速推进现代物流加工配送基地建设,该项目以26470万美元独资绿地投资为核心,依托铁路专线、内河港口与城市路网的多式联运优势,重点引进加工贸易与智慧物流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企业,有望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供应链枢纽的重要支点。 一、区位交通优势凸显枢纽价值 项目选址于长沙金霞组团湘江以东片区,东接铁路专线二号线,西临湘江千吨级码头,北靠汤家湖路、南邻湘捞路,形成15分钟直达长沙北铁路货站、30分钟贯通京港澳高速的立体交通网。2023年开通的湘江黄金水道二期工程,使该区域集装箱年吞吐量提升至50万标箱,为项目提供了低成本水铁联运条件。 二、产业规划聚焦三位一体功能 基地采用“前港-中仓-后厂”空间布局,规划智能分拨中心、保税加工区、冷链仓储三大功能区。其中加工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高端产品定制化生产;物流板块配备自动化立体仓库和无人配送系统,可实现72小时覆盖中部六省的时效目标。 三、政策赋能驱动投资吸引力 长沙市政府将该项目纳入自贸区联动发展区,企业可享受设备进口免税、物流费用补贴等7项专项政策。2022年出台的《金霞经开区多式联运发展条例》明确对新建标准化厂房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建设奖励,目前已有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区域分拨中心。 四、绿色智慧构建新型基础设施 项目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屋顶太阳能覆盖率超40%,配套建设智能充电桩200个。通过接入长沙城市大脑物流数据平台,可实现运输车辆动态调度、仓储温湿度远程监控等功能,预计建成后单位能耗较传统物流园区降低35%。 五、区域协同释放经济辐射效应 作为长株潭都市圈北部物流门户,项目建成后将与霞凝港、长沙传化公路港形成三港联动,带动周边10公里范围内形成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集群。2024年启动的渝长厦高铁货运专线将进一步强化其连接成渝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纽带作用。
2025-08-28
-
长沙经开区低效用地清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双轮驱动,启动了低效用地清理工作。经过系统摸排与精准施策,园区已筛选出多宗低效地块并推动部分地块进入再开发阶段,为产业升级腾挪空间。 一、政策先行构建清理框架 2015年,长沙经开区管委会印发《关于申报低效用地的通知》,明确低效用地认定标准与申报流程。同步制定的调查工作方案,通过技术单位测绘评估、专家评审等环节,对园区内企业用地效益开展全面核查。政策文件强调“分类处置”原则,对闲置、产出强度不足等情形制定差异化解决方案。 二、科学筛查锁定目标地块 基于第三方技术报告,园区对上报的疑似低效地块进行多维度审查,综合考量税收贡献、就业带动、容积率等指标。经复核,最终确定6宗低效用地,其中2宗因区位优势显著、再开发条件成熟被列为年度重点地块。审查过程引入企业申诉机制,确保结果公平公开。 三、动态管理推动实质进展 针对已认定的低效地块,长沙经开区建立动态跟踪台账,实行“一地一策”管理。目前,2宗重点地块已启动再开发程序:一宗通过协议收回后重新挂牌出让,引入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另一宗由原企业自主升级厂房设施,预计投产后产能提升3倍。其余地块正协商处置方案,涉及股权转让、合作开发等多种模式。 四、长效机制护航土地效能 园区将低效用地清理与招商引资深度结合,明确新引进项目投资强度不得低于区域标准。同时建立用地绩效评价体系,对已供应土地实行全生命周期监管。下一步计划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转型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此次清理工作不仅释放了土地要素潜力,更形成了“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长沙经开区表示,将持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空间保障。
2025-08-28
-
长沙经开区机电贸易引领湖南对日进出口增长
近年来,湖南通过招商引资持续深化与日本的经贸合作,机电产品贸易成为双边往来核心引擎。长沙海关数据显示,前11月湖南对日进出口规模达74.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高附加值机电设备进口占比超八成,凸显产业升级需求。 一、汽车产业链驱动进口增长 广汽菲克与广汽三菱两大合资车企表现突出,JEEP自由光年销量突破11万辆,欧蓝德订单量超6000辆,带动湖南自日本进口汽车核心部件达11.1亿元,变速箱及发动机采购量同比激增47.9%。长沙经开区形成的整车制造集群,显著拉动了上游精密零配件需求。 二、轨道交通技术合作深化 株洲轨道交通企业持续扩大高端部件进口规模,中车时代电气对日采购额突破10亿元,株洲电机进口增长37.7%,中车株机进口量实现3.4倍跃升。日本在牵引系统、轴承等关键领域的优势技术,支撑着湖南轨道交通装备的全球竞争力。 三、贸易结构优化空间显著 当前湖南对日出口仍以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不足25%。长沙海关指出,日元汇率窗口期有利于引进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建议省内企业加强技术消化吸收,推动半导体元器件、液压系统等核心部件本土化研发。 四、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湖南正探索"进口替代+技术合作"新模式,重点支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联合日方研发工程机械电控系统。湘江新区设立的日资产业园已吸引二十余家精密制造企业入驻,形成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2025-08-28
-
长沙博世工业4.0车间展示人机协同新场景
湖南以产业链培育为抓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地,重点布局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推动智能制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智能穿戴设备触发安全协作机制 在长沙经开区博世汽车部件生产基地,工人佩戴的智能感应头盔与机械臂形成联动系统。当人员进入作业半径时,嵌入式传感器即时传输信号,工业机器人自动调节运行速率至安全阈值。该场景是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链的典型应用,相关技术已推广至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的智能工厂。 二、20条产业链锚定万亿级目标 湖南省发布的产业链行动计划显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持续领跑,新型轻合金、碳基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以中车株机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元;杉杉能源建设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基地,产能位居全球前列。预计到2025年,全省20条产业链将带动上下游企业超5000家。 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创新矩阵 在IGBT大功率器件领域,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蓝思科技研发的精密玻璃面板应用于全球主流消费电子品牌,显示功能材料产业链实现进口替代。长沙山河智能开发的5G遥控挖掘机,通过自主可控计算机系统实现千米级远程操控。 四、生物医药与绿色制造协同发展 浏阳经开区聚集尔康制药、九典制药等企业,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到制剂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远大科技研发的静电除尘设备出口60余国,空气治理技术产业链年增长率达25%。三一集团打造的18号智能车间,焊接自动化率提升至95%,能耗降低30%。 五、政策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圈 湖南建立链长制推进机制,由省级领导牵头协调产业链发展。长沙高新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3D打印企业技术研发,湘潭经开区对农业机械项目给予用地保障。目前全省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工业设计中心24家,为产业链升级提供持续动能。
2025-08-28
-
根云杯启幕长沙园 智造盛宴引才聚商新生态
全国首届工业APP大赛在长沙三一重工产业园正式启动,赛事以"根植中国·云上制造"为主题,旨在响应国家制造业升级战略,繁荣工业互联网生态,助力区域招商引资,吸引技术团队和资本入驻,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工业APP背景与战略意义 在全球工业数字化浪潮下,工业APP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载体,正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赛事响应国家推动智能制造的战略规划,聚焦物联网技术应用,引导企业、团队和个人开发新型算法模型,以解决生产端效率、能源优化等实际问题。相较于消费类APP的火热,工业APP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次大赛通过构建开放平台,可加速技术融合,培育新业态,为全国工业生态增添活力。 二、赛事组织与举办机制 该大赛由长沙市相关部门联合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共同主办,采用全流程公开征集模式,参与者需提交基于物联网的创新作品。赛事设计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避免虚构内容,确保评审基于真实工业场景需求。通过分阶段筛选机制,涵盖作品提交、专家评估和市场验证等环节,最终胜出者将获资源支持与经济激励,突出对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的双重考量。 三、城市联动与招商引资效应 长沙市作为中部制造业重镇,依托三一产业园等工业基地,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助力赛事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当地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部资本与人才流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赛事成果有望转化为本地企业技改项目,缩短技术转化周期,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为区域经济贡献新增长点。 四、工业APP开发现状与市场契机 当前,消费类应用开发已形成规模化市场,而工业类应用关注度较低,面临技术门槛高、市场需求隐性问题。大赛通过公开竞赛形式,激发参与者创新潜能,探索新模型在设备管理、供应链优化等工业场景的应用潜力,填补市场空白,为开发者创造商业机会。此举契合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强化产业链韧性建设。 五、长期产业生态构建展望 赛事不仅是一次竞赛,更是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凝聚技术力量,培养产业人才,可加速标准制定和资源整合,响应全球工业智能化趋势。未来,成果转化将惠及更广区域企业,推动绿色制造、智能工厂等新形态成型,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赛事结束后的持续扶持机制,将为优胜项目提供应用落地路径,增强赛事长效影响力。
2025-08-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